主题论坛

第二十五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ChinaVR)主题论坛

论坛 日期 时间 地点 论坛主题 论坛主席
特色论坛 10月31日(星期五) 17:30-20:0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金家岭宴会厅(1) VR之夜 周锋
主题论坛一 10月31日(星期五) 13:00-14:5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崂山厅 数智时代虚拟现实创新人才培养 王东博
主题论坛二 10月31日(星期五) 15:10-17:0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崂山厅 虚拟现实+艺术 姚俊峰
主题论坛三 11月1日(星期六) 15:20-17:1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金家岭宴会厅(3 4) 移动XR的智能渲染显示与交互 李胜
主题论坛四 11月1日(星期六) 15:20-17:1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金家岭宴会厅(2) 数理融合智能数字孪生 赵海森
主题论坛五 11月1日(星期六) 15:20-17:1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泰山厅 端侧智能感知与交互 徐毅
主题论坛六 11月2日(星期日) 10:40-12:3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泰山厅 高逼真3D显示 桑新柱
主题论坛七 11月2日(星期日) 13:30-15:2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泰山厅 虚拟数字人 潘烨
主题论坛八 11月2日(星期日) 13:30-15:2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崂山厅 智能数字内容生成 高林
主题论坛九 11月2日(星期日) 15:40-17:3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泰山厅 人机协同具身智能交互 韩腾、李念龙
主题论坛十 11月2日(星期日) 15:40-17:30 海天金融中心酒店崂山厅 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 李元琪、过洁
特色论坛:VR之夜

论坛主席

周锋

个人简介:
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等专委会委员。主持北自然面上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参与重点研发课题以及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要发表有CVPR、AAAI、ICCV、EG、ICASSP等会议论文,以及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TVC等期刊论文,同时在CVPR、AAAI、ICASSP、BMVC等会议论文担任审稿人。指导学生获得中国虚拟现实大会、全国大学生虚拟现实创新设计竞赛等比赛全国一等奖。


论坛嘉宾

王莉莉

个人简介:
王莉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在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会议IEEE TVCG、IEEE VR、IEEE ISMAR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担任CCF A类期刊IEEE TVCG编委、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 青年编委,任IEEE VR 2026 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IEEE ISMAR 2026程序委员会主席。


杨旭波

个人简介:
CCF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软件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图形学。曾在德国弗朗霍夫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做XR研究。担任虚拟现实国际顶会IEEE VR 2023与VR 2024大会主席,EuroXR 2024大会主席,国际期刊MIT Presence: VR&AR与Frontiers in VR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VR、ISMAR、SIGGRAPH、SIGGRAPH ASIA、TVCG、TOG等会议和刊物,曾获IEEE VR与ISMAR最佳论文奖。


主题论坛一:数智时代虚拟现实创新人才培养

论坛简介

随着数智浪潮奔涌而来,从元宇宙的宏大叙事到工业制造的精准模拟,从沉浸式教育的场景革命到数字孪生城市的智慧治理,前所未有的力量正重塑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认知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以“破壁·融合·引领”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与认知壁垒,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人文艺术、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浸润,构建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与创新性的实践模式,培养能够横跨技术、艺术、设计与商业,具备前瞻视野、跨界思维与强大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虚拟现实创新人才。


论坛主席

王东博

个人简介: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评价工作。


论坛讲者

张玉良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人才生态重构:从追赶式培养到生态型共生的战略转型
报告摘要:
随着虚拟现实(VR)产业迈入关键发展阶段,人才已成为产业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变量。本报告基于对中国VR产业人才现状、需求趋势与培养体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供需矛盾、结构错配与区域失衡等深层问题,并提出“生态型共生”的人才发展新范式。报告指出,未来核心技术岗位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AIGC的兴起正在重塑职业边界与能力结构。为破解教育滞后、师资短板和高端人才流失等瓶颈,报告倡导通过产教融合、培训评价、跨区域协同,构建灵活敏捷的人才生态体系。最终目标是推动从“追赶式培养”向“生态型共生”转型,实现千亿产业规模下的人才供给保障,为中国VR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个人简介:
张玉良,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高级专家。牵头编制《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工业互联网设备数据采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3项工业自动化技术领域团体标准。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工业互联网领域教材6本。


罗恒
报告题目:大学生使用多用户虚拟环境开展学习的意向研究:基于技术接受度与学习投入理论的视角
报告摘要: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三维多用户虚拟环境(MUVEs)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被认为能够带来诸多学习优势。然而,其广泛与持续应用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使用意向,而影响这一意向的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研究空白,本研究建立并检验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的技术接受、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与使用意向之间的复杂关系。


个人简介:
罗恒,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先后在美国雪城大学获得教学设计开发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数字化教育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虚拟现实与沉浸式学习、案例教学与学习分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在《Computers & Education》《BJET》《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电化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任CSTE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历任ICBL组委会委员、ICoME理事,并担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Children》等国际期刊客座主编。曾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杰出国际协作研究奖、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杰出实践奖及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


魏小东
报告题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人才培养
报告摘要:
虚拟现实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向,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加速走向教育与产业应用。然而,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虚拟现实人才培养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动态资源制作过程复杂,技术门槛较高;二是数字人开发依赖跨学科知识与高水平设计能力;三是沉浸式交互系统的构建涉及硬件、算法与教育情境的深度融合。这些问题制约了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专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与高质量输出。本报告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虚拟现实人才培养的路径,分别从动态资源创作、数字人开发、新型人机交互设计三个方向开展探索,提出了基于GAI的创新性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希望通过相关工作的介绍,启发对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再思考,推动虚拟现实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个人简介:
魏小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技术驱动的虚拟与增强现实学习环境构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1项,参与《信息技术 增强现实 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起草,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2项,参编国家新型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1部,已有50余篇成果发表在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SCI、SSCI、CSSCI期刊上,包含CCF A类会议IEEE VR、SSCI一区TOP期刊《Computers &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等。


李胜
报告题目:AI时代虚拟现实方向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思考和实践
报告摘要:
本报告聚焦“AI时代虚拟现实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探讨如何在选题、方法论与科研训练上实现系统性创新。一方面,在选题导向上,应引导学生从“做技术”转向“解问题”—聚焦虚拟现实中具有长期科研价值的科学问题,如高质量高效双目渲染、真实感渲染与仿真、眼动与意图识别、用户行为理解、虚实交互反馈、以及多模态场景感知与语义建模等。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论上,强调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学思维转型—通过神经网络、生成式模型、强化学习与跨模态学习等智能方法,建立从数据认知、模型构建、仿真验证到智能反馈的闭环科研流程。报告进一步提出以“问题驱动—智能建模—创新验证”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框架,构建融合人工智能方法论、虚拟现实核心科学问题与科研实践能力的三维培养体系。最终目标培养能够用AI的方法研究VR的问题、在虚拟现实中验证智能的科学性、以科研创新引领未来虚实融合发展的新一代科研型人才。

个人简介:
李胜,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增强现实、虚拟仿真,计算机图形学等。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国防重点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30余项。在包含ACM TOG(Siggraph/Asia)、IEEE TVCG、CGF、IEEE VR、CVPR等重要国际国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50余项,20项获得转让。2022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其它省部级奖励6项。曾获得CGI最佳论文奖和被提名虚拟现实顶会IEEE VR最佳论文奖。


主题论坛二:虚拟现实+艺术

论坛简介

“虚拟现实 + 艺术” 论坛紧扣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前沿趋势,聚焦虚拟现实技术为艺术领域带来的创新变革与实践探索,以 “虚拟现实赋能艺术创新” 为核心方向,深度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重构、多感官交互设计、影像创作法则革新、文化遗产活化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突破,解析技术驱动下艺术形态、体验模式与价值传播的转型路径。通过整合虚拟现实与艺术领域的前沿实践与研究成果,论坛旨在挖掘虚实融合语境下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为行业从业者、研究者提供前沿视角与实践参考,助力虚拟现实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构建。


论坛主席

姚俊峰

个人简介: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学院原副院长, 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研究范围为社交型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 福建省第四批百人计划人选。曾主持与参与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科技厅等各级项目共10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8项,受理发明专利9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6篇,完成学术著作10部,获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论坛讲者

王珊
报告题目:虚实共生表演空间的戏剧体验设计
报告摘要: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空间认知与交互范式的变革,推动传统戏剧表演空间从物理场域向虚实深度融合与共生的形态演进。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戏剧的媒介属性,拓展了叙事边界,更重构了观演关系的核心逻辑。报告聚焦虚拟现实技术驱动下的戏剧表演空间当代转型与体验重构,探讨技术媒介深度介入下的表演空间从有限物理场域到虚实共生形态的拓展路径,同时面向现场观演与远程观演两个不同应用场景,以虚实空间多维重构为线索,探讨其在叙事方式、感知维度拓展与体验设计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革,并结合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关实践探索,探讨面向未来的戏剧表演创新可能。

个人简介:
王珊,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数字戏剧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中国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媒体专委会委员。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期践行科艺融合,围绕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空间呈现、叙事与智能交互设计、数字戏剧等方向持续开展教学与研究。在SIGGRAPH、ISMAR、IASDR、《美术研究》等虚拟现实、艺术设计领域国内外顶级期刊、会议发表多篇论文。


路奇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领域嗅觉交互前沿探索
报告摘要:
人依靠五感感知世界,嗅觉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报告致力于探讨嗅觉计算与人机交互的研究热点,以及在VR/AR/MR领域的前沿进展。嗅觉通道渲染被广泛用于增强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体验,同时嗅觉与情绪、记忆的深刻联系也使得气味元素被心理疗愈、VR教育、信息传达等具体应用领域所钟爱。然而气味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信息维度,其精细化控制和与其他感官的多模态联动是构建嗅觉增强的虚拟体验的关键。在以上内容基础上,报告最终将对嗅觉交互在虚拟现实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个人简介:
路奇,博士,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嗅觉计算与交互研究组群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资深会员,人机交互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化学感知分会创始委员,ACM会员。在嗅觉感知计算与人机交互领域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包括CHI、UIST、IEEE VR、CADCG等CCF A类会议/期刊9篇,获得最佳论文及提名奖2次;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2024第八届世界数字嗅觉大会(DOS)第一演讲者序列(First Speakers Lineup),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纵向项目及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十余项,担任全国学会服务国家战略专项《类脑计算、感知与智能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类脑听嗅觉”领域撰写负责人。


张俊杰
报告题目:传统艺术法则与 VR 新媒介的融合:创作方法论与剪辑研究视角
报告摘要:
本次讲座将聚焦 VR 影像这一新兴媒介的核心创作议题,围绕 “传统艺术法则如何适配新媒介特性”“创作者如何建立系统化创作方法” 展开分享,结合过往针对 VR 剪辑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探讨艺术实践与科学思维如何协同助力 VR 内容创作升级。VR 凭借 360° 沉浸式体验与观众自主视角控制,彻底打破了传统影像的创作逻辑 —— 那些在 2D 银幕上用于规避 “跳切”、保障观看流畅性的成熟法则(如镜头角度差异、场景空间逻辑相关规范),到了 VR 语境下是否依然有效?会不会因媒介的无边界特性产生新的适配问题?我们曾通过受控实验与用户感知评估,系统探究过这类核心疑问:既验证了部分传统法则对缓解 VR 观看干扰、提升沉浸感与剪辑质量的实际价值,也发现 VR 媒介特性对这些法则的效果重塑,更明确了镜头与核心对象的距离、视角切换逻辑等变量对 VR 创作的关键影响,为创作者提供了贴合新媒介特性的基础参考方向。

个人简介:
张俊杰(Jake Zhang)是一名动画导演、编剧及跨学科学者,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艺术实践助理教授,曾任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香港校区动画教授、美国数字王国原创 IP 主创。他拥有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硕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学士学位。创作实践上,Jake 擅长叙事与原创 IP 开发,掌握多种风格的内容开发与导演技能。他的作品曾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奖项,包括香港第八届动画支援计划金奖(Tier2)、55 届安娜堡电影节评审奖、16 届达拉斯亚洲电影节短片单元评委奖、Adobe 设计成就奖、雅典国际动画节优秀动画奖等。2025 年,他执导完成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奇谭第二季》之《拜山》。基于实践经验和对内容创作痛点的认知,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内容创作、创作者体验、沉浸式创作、AIGC 动画管线等。他的论文曾发表于 IEEE VR、CHI 等国际会议;撰写的章节《The Path to Cinematic Immersion:Creating VR Animation in China》收录于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 Animation: Multiplicities in Motion》。


赵海英
报告题目:AI赋能文化价值挖掘与场景活化应用
报告摘要:
文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针对文化资源大数据使用孤岛化,内容呈现碎片化的挑战,北京邮电大学在多学科交叉项目支持下,原创性地提出了“文化基因”的量化计算和分析方法,并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计算大脑“彣芯•彣链•彣脑”平台,构建了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框架。赋能文化基因解码和数字资产活化利用,突破文化内容场景的创新应用。期待携手共同对文化遗产数据深度关联、深度挖掘、深度理解,以及深度体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个人简介:
赵海英,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图学学会非遗文化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文化计算理论、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价值挖掘利用。率先提出文化基因内涵挖掘与关联标识的文化计算方法,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项目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研究院委托课题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主题论坛三:移动XR的智能渲染显示与交互

论坛简介

“移动XR的智能渲染显示与交互” 论坛,聚焦XR显示、移动端渲染、图形引擎及端云协同四大核心方向,探索面向未来元宇宙的移动端的智能渲染显示与交互领域的技术创新及实践突破。论坛汇聚专家分享前沿成果:一方面解析视觉感知模型驱动的近眼显示方法,基于人类视觉模型优化计算资源分配,攻克低延迟显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探讨面向移动端的高性能轻量级渲染技术,借助 AI 突破设备性能瓶颈,支撑虚拟现实与元宇宙的移动化应用。同时,介绍鸿蒙方舟图形引擎中 AI 与图形结合的技术实践,展现神经渲染、3DGS 建模等在消费级场景的落地价值;此外,还将剖析智能端云协同架构在 XR 实时通信中的应用,通过 AI 驱动的协同优化,实现受限算力下的低延迟、高保真交互,展望技术智能化演进方向。


论坛主席

李胜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增强现实、虚拟仿真,计算机图形学等。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国防重点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30余项。在包含ACM TOG(Siggraph /Asia)、IEEE TVCG、CGF、IEEE VR、CVPR等重要国际国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50余项,20项获得转让。2022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其它省部级奖励6项。曾获得CGI最佳论文奖和被提名虚拟现实顶会IEEE VR最佳论文奖。


论坛讲者

王莉莉
报告题目:视觉感知模型驱动的高效近眼显示方法
报告摘要:
用户佩戴虚拟现实头盔近眼显示时容纳的延迟低于13毫秒,否则用户会感知视觉反馈与自身动作不一致。现有实时绘制方法效率通常为30-60FPS,不能满足近眼显示要求。凝视点绘制方法可以优化计算资源分配,提高绘制效率。报告将对面向近眼显示的凝视点绘制方法的概念、基本思路进行介绍,介绍我们在凝视点绘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视觉感知模型驱动的高效凝视点绘制方法,基于视觉敏锐度模型、对比度敏感性模型等人类视觉感知模型,采用空间-光照相关的对比度敏感性函数对多分辨率光能传播过程建模与计算,从而加快绘制速度,并对凝视点绘制未来工作进行探讨。

个人简介:
王莉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在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会议IEEE TVCG、IEEE VR、IEEE ISMAR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担任CCF A类期刊IEEE TVCG编委、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 青年编委,任IEEE VR 2026 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IEEE ISMAR 2026程序委员会主席。


过洁
报告题目:面向移动端的高性能轻量级渲染技术
报告摘要:
随着5G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应用正从桌面走向掌上。然而,移动端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功耗,与用户对沉浸式、高画质体验的渴望形成了尖锐矛盾。传统的渲染方式难以在手机、VR一体机等设备上实时呈现复杂的光影效果。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技术为此带来了新的机会,通过智能预测与优化,AI辅助渲染正成为移动端图形领域的新范式。本次报告将分享我们在面向移动端的高性能轻量级渲染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旨在突破移动端性能瓶颈,为未来随时随地畅享虚拟现实、元宇宙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个人简介:
过洁,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形渲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IGGRAPH、CVPR、ICCV、ACM TOG、IEEE TVCG等。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制国产真实感渲染引擎Moer Renderer(获CCF CAD&CG专委2024年度优秀图形开源软件奖)和国产实时渲染引擎MoerEngine。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应用在文物保护、基础教育、消费电子和影视娱乐等多个行业。过洁担任包括SIGGRAPH Asia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得CCF-CAD&CG青年科技奖、华为火花奖、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奖、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黄然
报告题目:鸿蒙方舟图形引擎助力消费者高端精致与极致流畅体验
报告摘要:
方舟图形引擎的统一渲染、极光引擎和游戏加速等支撑了鸿蒙操作系统基础底座,实现了高端精致与极致流畅体验。随着图形进入3.0时代(可编程shader-> 光追 -> 神经渲染),AI+图形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尤其在消费者市场领域,看到了更多落地机会。本次分享,重点介绍AI与图形结合的相关技术,如神经渲染、可微渲染、3DGS建模在鸿蒙上的实践与落地。


个人简介:
黄然,华为终端图形首席架构师,科学家,图形领域已工作18年,先后就职于AMD、华为公司。2016年加入华为终端,从事图形与渲染工作,GPU Turbo核心成员,鸿蒙自研图形栈架构师,实现统一渲染、动视效极光引擎等,支撑鸿蒙PC/手机商用。


黄亚坤
报告题目:智能端云协同支持的XR实时通信与应用探索
报告摘要:
随着XR(扩展现实)技术在沉浸式交互与远程协作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受限端侧算力下实现低延迟、高保真的实时通信成为关键挑战。本报告围绕面向沉浸式通信的智能端云协同架构,探讨在轻量化跨平台Web环境中实现端侧智能计算、云端渲染与通信优化的协同机制。通过AI驱动的任务划分、自适应编码与QoS调度,系统在复杂网络条件下实现实时通信与交互优化。报告结合典型应用场景验证端侧智能推理与通信协同的性能提升效果,并展望未来XR通信与计算架构的智能化演进方向。

个人简介:
黄亚坤,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长期从事沉浸式通信、3D多媒体传输、分布式深度学习与智能AR/VR服务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参与中兴通讯、美的、中国移动等多项企事业合作项目。在CCF A类会议和IEEE/ACM Trans.系列等国际重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202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题论坛四:数理融合智能数字孪生

论坛简介

 “数理融合智能数字孪生” 论坛,聚焦数据与机理双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数字孪生的技术前沿,及其重大工程领域实践应用。论坛汇聚专家分享核心成果:一方面解析 AI 驱动的复杂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展现其在装备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另一方面探讨外形与性能孪生互反馈的智能交互式设计方法,凸显数字孪生在设计优化与性能预测中的实践意义;同时剖析数字孪生赋能人机共融的路径,结合案例阐述其在人机协同中的应用价值;此外还将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地质挑战,分享地质数字孪生在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成果。


论坛主席

赵海森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智能设计与制造、数字孪生。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士后。主持海外优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 (2030) 项目,基金委区域联合重点基金项目等项目。曾在ACM TOG、ACM SIGGRAPH/Asia、IEEE TVCG等顶级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美国发明专利,出版专著1部。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荣誉。


论坛讲者

裘辿
报告题目:AI驱动的复杂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及工程应用
报告摘要:
实现制造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交互和共融,是当前复杂装备智能制造需要解决的核心瓶颈之一。数字孪生技术为复杂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手段。报告将系统介绍AI+数字孪生的内涵与特点、团队围绕复杂装备设计孪生—制造孪生—服役孪生攻克的关键技术、开发的复杂装备数字孪生平台及其在典型装备中的工程应用。


个人简介:
裘辿,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成果在一批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发中得到成功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


郏维强
报告题目:外形孪生与性能孪生互反馈的智能交互式设计方法
报告摘要:
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交互与协同,是当前智能设计面临的核心挑战。数字孪生技术为复杂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的高效率高质量建模、动态仿真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手段。本报告将结合团队的研究,重点介绍围绕外形孪生-性能孪生互反馈的智能交互式设计方法及其所攻克的关键技术,展示数字孪生在设计优化与性能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包括数字孪生体的可控生成式设计、虚拟光照融合下的高保真可视呈现、物理运行状态的时序特征增强、性能衰退预测与反馈优化等,为智能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个人简介:
郏维强,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兼任研究生导师;曾任主板上市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之江实验室PI(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从事智能设计与制造、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担任《机械工程学报》首届青年编委及2024-2025年度突出贡献青年编委;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A”类结题)、国家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国家实验室重大预研项目课题、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IEEE TKDE、IEEE TVCG、IEEE TII、Information Fusion、AE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4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第一完成人获得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机械工程学报》创刊70周年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作特邀报告等。


胡天亮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赋能人机共融
报告摘要: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作业任务越来越复杂,人机协同作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机器更好的理解人,人更好的使用机器,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数字孪生在如何映射、理解、闭环控制物理世界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理念优势,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路。本报告将从人机共融发展中的问题出发,讲述数字孪生在人机共融领域应用的优势和实施路径。首先介绍人机共融发展历程,并从数字化智能化角度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然后介绍数字孪生的基本概念和演进历程,以及数字孪生在人机共融领域应用的优势。随后结合应用实例,阐述数字孪生在人机共融中应用的实施途径,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的实施架构。最后对数字孪生在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挑战进行探讨。

个人简介: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近年以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工信部等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合著专著2本,成果在多个重点行业得到转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第4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第2位),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第2位2项,第4位1项)。积极从事制造业标准化工作,现担任IEC标准工作组召集人,ISO标准专家、国标委SAC/TC22国际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AC/TC159/SC1副秘书长等,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多项,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


蒋鹏
报告题目:面向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的地质数字孪生
报告摘要:
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陆续开工或进入规划阶段,如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引江补汉工程等。这些工程多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及地下深部,所处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常伴随强岩溶区、活动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条件。由此带来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难度显著提升,极易诱发突水突泥、大变形、塌方等灾害,不仅造成工期延误和巨大经济损失,更可能引发严重人员伤亡和工程停滞。在新一代隧道掘进与探测装备的推动下,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隧道地质研究逐步迈向“透明地质”和“地质数字孪生”的新阶段。为此,本报告重点介绍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驱动的隧道地质数字孪生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个人简介:
蒋鹏,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的交叉学科方向,重点解决隧道与地下工程的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健康监测问题。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题)、省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协会奖项1项。在地球物理、工程勘探、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期刊会议论文40余篇,4篇ESI高被引,引用率20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相关成果已经在新疆某引水工程、CZ铁路、滇中引水等重难点隧道(洞)工程中得到良好应用。


主题论坛五:端侧智能感知与交互

论坛简介

随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终端的不断迭代升级,用户对“更自然、更智能”的交互体验提出了更高期待。由歌尔股份发起的“端侧智能感知与交互”论坛,聚焦人机交互从传统“界面操作”向“自然协同”的深层演进。论坛汇聚智能眼镜、增强现实、多模态感知与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探讨如何通过视觉注意力、语音指令、手部动作等多模态信号精准理解用户意图,并结合智能显示输出,打造高效、低干扰、以人为本的交互体验。论坛致力于推动智能系统从工具型响应迈向伙伴式理解,为构建更具人性温度与认知对齐的未来交互形态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论坛主席

徐毅

个人简介:
徐毅,歌尔股份 Alpha Labs 副院长,美国普渡大学博士。长期从事三维计算机图形学与三维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并专注于扩展现实(XR)与 AI 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软件系统、核心算法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地。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 CCF-A 类期刊与会议论文29 篇;专利授权 60 余项,其中美国专利超过 30 项。其领导的多项创新智能眼镜项目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论坛讲者

赵盛东
报告题目:合姿计算:迈向下一代人机交互模式
报告摘要:
合姿计算是人机交互(HCI)领域的一种新兴概念,专注于与技术进行自然且直观的互动。合姿计算通过让技术更无缝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具有改变我们与设备互动方式的潜力。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和GPT4的崛起,合姿计算的愿景变得更容易实现。LLM与合姿计算的结合可以创造更主动、个性化和响应式的系统,使其更以人为本。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但我们也有责任确保它被道德地用于造福所有人。这就是为什么将基本的人类价值观放在研究计划的中心,并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历经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塑造一个能反映我们价值观并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未来至关重要。

个人简介:
赵盛东教授于200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创立了Synteraction研究实验室,赵教授获得了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与系统硕士学位。赵教授在开发创新界面工具和应用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在顶级人机交互会议和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如CHI、ToCHI、Ubicomp/IMWUT、CSCW、UIST和IUI。2017年,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的高级顾问。作为人机交互领域的活跃成员,在主要的人机交互会议中担任程序委员会成员,并曾在2019年和2020年担任ACM SIGCHI会议的论文联合主席,2025年将担任ACM UIST会议的论文联合主席。于2017年提出了"合姿计算"(Heads-up Computing)的概念,在这一领域贡献了几个关键项目和出版物。他的工作包括在《ACM通讯》9月刊上发表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可穿戴智能助手作为新型交互范式的潜力。


Frank Guan
报告题目:Optical See-through Near-Eye Displays for AR: Techniques, Challenges, and Research Insights
报告摘要:
Augmented reality (AR) has progress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is now finding application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domains. At the heart of any AR system lies the near-eye display (NED), which enables users to view and interact with a seamless blend of real and virtual imagery. AR NEDs are typically designed in two forms: video see-through and optical see-through. The latter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research, with approaches based on freeform optics, waveguides, holography, etc. Each of these technologies presents unique trade-offs among critical metrics such as field of view, eyebox size, form factor, and resolution.In this talk, I will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optical see-through NED architectures, highlighting their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I will then share th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made by my team and collaborators to address key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across several NED designs. Finally, I will offer my perspective on emerging dire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R near-eye displays.

个人简介:
Dr. Frank Gu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T) with extensive research expertise in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mixed reality (M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e currently serv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five lead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has contributed to more than 4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events as a committee member, including SIGGRAPH Asia, IEEE VR, IEEE ISMAR, ACM VRST, etc. Dr. Guan successfully chaired the IEEE ISMAR conference in 2022 (Singapore) and 2023 (Sydney). He is the Conference Chair for ACM SIGGRAPH Asia 2026, the premier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and a 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IEEE ISMAR conference.Beyond academia, Dr. Guan has served on the advisory boards of three technology startups and co-founded a tech startup himself. His accolades include the Andrew Fraser Prize from IMechE and the prestigious “SMART Innovation Fellow” award from 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MART). In 2024, he was awarded the inaugural SIT Fellowship (Research) by SIT. Most recently,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judging panel for the Lee Hsien Loong IDM Smart Nation Award by Singapor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陆峰
报告题目:第一人称视角多模态意图理解与交互:从眼-手-语音交互到共身智能
报告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与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正从被动响应的“界面操作”迈向主动协同的“自然交互”。本报告聚焦第一人称视角下的多模态意图理解与交互,探索利用视觉注意力、手部行为与语音指令等多模态信号,以更准确地理解用户意图并支持任务执行,提升交互的自然性与智能性,从而支撑更高效的人机协作。进一步,面向“共身智能”这一愿景,我们开展了初步探索:构建了一个融合视觉、语言与高精度注视轨迹的三模态对齐数据集,并通过人眼注视引导,增强多模态大模型在具身问答任务中的意图理解与空间推理能力。上述工作旨在探索面向认知对齐的智能交互与人机协同范式。

个人简介:
陆峰,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主要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领域开展研究,聚焦视觉感知理解、多模态人机交互、共身智能等研究方向。在CCF-A/Core-A类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CHI2024最佳论文、IEEE VR 2024最佳论文提名等奖励,谷歌学术引用8000余次。主持纵向项目20余项,获得企事业单位资助十余次,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巡检、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领域。长期担任CVPR、ICCV、ECCV、NeurIPS、ACMMM等顶会的 (Lead) Area Chair。


张腾翔
报告题目:面向智能眼镜的高能效智能交互系统设计
报告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与轻量显示技术的快速演进,智能眼镜正逐步从“辅助型配件”走向“日常计算入口”。但受限于尺寸、功耗与社交可接受性,传统基于WIMP(窗口/图标/菜单/指针)的交互范式已无法满足其自然、高效、低打扰的交互需求。本报告提出一种面向轻显示智能眼镜的高能效交互系统架构,并围绕以下三大关键设计展开:(1)对象-动词-微仪式(Object-Verb-Micro Routine)交互范式:以“看什么→做什么→如何确认”为核心流程,结合眼动/头向识别、语音触发、微手势确认,形成无需菜单跳转、无需完整语音表达的快速任务通路。此范式有效降低认知负担与语音曝光,特别适用于嘈杂或公共场景。(2)基于戒指/腕带的微手势输入系统:针对智能眼镜自身输入能力受限的问题,设计了超低功耗、无视觉干扰的指环/腕带式交互设备。通过轻捏、滚动等微动作完成动词确认、参数调节、任务切换,与OVM范式形成高耦合。(3)交互任务的模型路由策略:交互任务的模型路由策略:基于任务复杂度、网络状况与设备状态等参数,系统将交互意图理解任务在眼镜端与手机/云端之间动态调度,确保体验稳定与能效均衡。

个人简介:
张腾翔,歌尔股份Alpha Labs智能交互资深技术专家,CCF人机交互、普适计算专委执行委员。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人为中心的泛在交互技术,包括智能穿戴设备、低功耗感知技术和混合现实交互系统,在CHI、IMMUT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6项专利授权。曾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负责人、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电子、生物医学交叉学科背景。张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且有半导体、消费电子从业经历。


主题论坛六:高逼真3D显示

论坛简介

本论坛聚焦 3D 高逼真显示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汇聚学术界与产业界专家,围绕近眼显示、VR 图像处理、光场显示及全息显示等核心方向展开深度探讨。 各位高校专家学者将分享3D 高逼真显示领域的最新成果,探讨符合人眼观察习惯的技术路径、双目颜色融合感知建模及交互应用标准化发展,针对光场显示,重点研讨大视角、高精度、动态 3D 光场显示的技术瓶颈,围绕复合控光器件等关键方向分析发展现状与应用潜力。此外,还将介绍多光源干涉照明助力眼瞳箱扩展的全息近眼显示方案,为解决视场角与眼瞳箱兼容难题提供新思路。论坛旨在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 3D 高逼真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论坛主席

桑新柱

个人简介:
桑新柱,北京邮电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责任教授,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3D光场显示、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3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指导研究生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国内外期刊和ICDT、OFC、CLEO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1)、201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1)等科研成果奖励。

于迅博

个人简介: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显示、空间信息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与传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第一/通信作者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Optica、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中国光学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华为火花奖(排1)等科研成果奖励。


论坛讲者

宋维涛
报告题目:近眼显示体验评估优化方法研究发展
报告摘要:
近眼显示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经在视场角、分辨率以及整机重量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更多地关注了近眼显示系统的体验评估优化方法,报告围绕符合人眼观察习惯的近眼显示技术,双目颜色融合感知建模以及交互应用标准化三个方面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发展进行讨论,希望为近眼显示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个人简介:
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颜色科学、新型显示与人机交互等。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IEEE TVCG等著名学术期刊论文三十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SC24专家组成员,中国照明学会视觉与颜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陈超平
报告题目:基于自适应主导眼的仿生VR图像处理
报告摘要:
我们提出一种仿生视觉模型,通过可切换的主导眼机制处理虚拟现实显示器的双眼图像。基于主导眼取决于双眼相对大小的假设,可通过计算视网膜图像尺寸确定左/无/右眼主导区域的角范围。对于左/右眼主导区域,通过结合左右图像及其对应权重生成双眼图像。对于非优势眼主导区域,采用均分权重分配。在与传统模型的性能对比测试中,本模型在SSIM、MI和AG评分上均取得最高值。此外,还开发了视网膜图像、神经图像及深度图等其他图像处理算法。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电子综合与体系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元宇宙/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显示、仿生器件、眼科学。共计发表SCI期刊论文72篇(包括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Advanced Imaging、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等)、EI/其他期刊论文9篇、国际会议论文92篇(包括IEEE VR等)、发明专利申请40件(授权22件)、软件著作权2件。被引用次数超过1760次(Google Scholar),H指数26。主持及参与的国家级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科技部973/863项目、工信部GF全国重点实验室、发改委国家工程实验室。担任国家级机构/项目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专家、工信部世界VR产业大会创新大赛总决赛评委等。


于迅博
报告题目:大视角、高精度、动态3D光场显示
报告摘要:
光场显示经过多年发展,已在三维视觉呈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当前在大视角覆盖、高精度控光与动态场景适配的协同提升上仍存在挑战,制约了其在多领域的深度应用,目前学术界与产业界更多关注能突破这一瓶颈的核心技术研发。报告围绕 “大视角、高精度、动态 3D 光场显示” 主题,针对复合控光器件、色亮分离显示架构以及场景复杂度自适应光场编码三个关键技术方向,展开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发展现状讨论,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及未来发展路径,希望为大视角、高精度、动态 3D 光场显示技术的后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个人简介: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显示、空间信息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与传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第一/通信作者在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Optica、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中国光学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华为火花奖(排1)等科研成果奖励。


夏新星
报告题目:多光源干涉照明助力眼瞳箱扩展的全息近眼显示
报告摘要:
全息通过波前重建提供自然的三维深度感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近眼显示的辐辏调节冲突问题,是近眼显示中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全息近眼显示受限于光学扩展量限制,面临着眼瞳箱(Eyebox)与视场角(FOV)难以兼得的难题。并且由于实际光传播与仿真模型间的差异,难以实现理想图像质量。我们提出了一种多角度照明与瞳孔自适应的神经全息框架。该框架在全息图迭代优化算法中,同时考虑了瞳孔位置、多光源照明角度、多光源的高阶衍射项这三重因素,配合无滤波的硬件系统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基础上实现了眼瞳箱扩展。此外,还引入了相机校准传播策略,使用实际物理传播代替仿真传播,大幅提升了显示质量。该技术为实现大视场大眼瞳箱全息近眼示提供一种新方案,助力未来眼镜形态全息近眼显示。

个人简介:
夏新星,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显示技术、三维显示、计算成像、脑机交互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已发表三维显示、VR/AR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近4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美国专利授权3项,担任VR/AR领域顶级会议ISMAR 2020/2022/2023的Publication Chair。


主题论坛七:虚拟数字人

论坛简介

数字人论坛是聚焦虚拟数字人技术、产业与应用生态的专业交流平台,汇聚来自学术界、工业界、传媒文化创意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技术从业者。论坛围绕虚拟人物生成、数字人交互、AIGC及沉浸式体验等核心议题展开分享与对话。


论坛主席

潘烨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图形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迪士尼研究院负责华特迪士尼幻想工程AI Character 项目研发。在IEEE VR、CVPR、CHI和TVCG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CCF A类论文27篇,授权美国专利 2项,中国专利1项。受邀担任IJHCS (CCF A类)期刊编委,IEEE VR/TVCG( CCF A类)程序委员会委员。获IEEEVR 2025最佳论文提名奖,迪士尼创新奖(排名第一),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科学)精英榜,入选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图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论坛讲者

蒋亚洪
报告题目:当AI遇见元宇宙:开启真人3D数字分身的未来之门
报告摘要:
本次演讲内容包括:1、元宇宙概况;2、如何创建真人3D数字分身(数字人);3、真人3D数字分身案例;4、真人3D数字分身应用场景;5、元宇宙发展趋势。



个人简介:
蒋亚洪,博士,优链时代创始人CEO ,国家特聘专家。于2020年创办杭州优链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真人3D数字分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推动数字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融合与广泛落地。公司自主研发的优链3D云阵相机,是全球第一台真正达到大规模商用、拍摄真人3D数字人的智能设备,1秒拍摄,最快3分钟,成本不到100元,就能创建一个与真人完全一样的3D数字分身,达到元宇宙应用级别, 独居行业领跑地位。


张盛平
报告题目:超写实虚拟数字人驱动技术
报告摘要:
赋予情感的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多项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如何通过带有情感的动作信号准确驱动虚拟数字人,是提升数字人真实感和沉浸感的关键问题。因此,为了增强虚拟数字人驱动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我们从二维和三维的不同人体表达出发,挖掘驱动信号与人体表示在不同维度下的关联性,提出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可控人体视频生成算法和基于3D高斯的三维人体驱动算法,进而在单目拍摄的视频中学习一个可驱动的二维/三维超写实虚拟数字人表示,为情感动作的精确表达提供高效的载体。

个人简介:
张盛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鹏城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如本科技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布朗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华为公司项目10余项,被华为授予2021年“HUAWEI Ascend Expert”和 2022年“昇腾众智星光奖”荣誉称号,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栋梁之师。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PNAS、IEEE T-PAMI、IJCV、ICML、NeurIPS、CVPR、ICCV、SIGGRAPH等)。


高林
报告题目:基于高斯网的3D数字人重建与驱动方法
报告摘要:
本次报告围绕视频数字人和三维数字人的相关应用展开,系统介绍数字人技术的发展,总结当前技术发展的思路与相关挑战。具体而言,本次报告将从高斯泼溅出发,介绍适用于数字人的大尺度形变的高斯泼溅表征方法,介绍基于扩散模型的单目图像三维高斯数字人合成技术,高斯泼溅表征下的数字人的实时重光照与人脸驱动技术。并将展示相关的数字人实时交互系统及其应用场景。


个人简介:
高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计算机视觉。在SIGGRAPH、TPAMI、TVCG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研发的人脸AIGC的APP被全球180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用户所使用。现任或者曾任亚洲图形学学会秘书长,CSIG智能图形专委秘书长,SIGGRAPH技术论文程序委员会委员,CVPR领域主席,IEEE TVCG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等项目,曾获得亚洲图形学会青年学者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CCF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陈志文
报告题目:TaoAvatar-3D真人数字人在淘宝Vision领域的应用
报告摘要:
本报告将系统介绍 TaoAvatar-3D 真人数字人技术在淘宝 Vision 产品中的探索与应用,涵盖三维重建、AI 语音驱动等前沿创新成果。依托这些技术突破,淘宝 Vision 先后推出 TaoAvatar 3D 真人模特与 3D 真人导购,并分别在 2025 年服贸会、数贸会以及淘宝 Vision 未来旗舰店成功落地。在实际应用中,TaoAvatar 能以自然流畅的语气与精准专业的讲解,为观众生动呈现最新产品,带来沉浸式、互动化的3D购物体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TaoAvatar 的相关研究已发表于 CVPR 2025,并同步开源了数据集与 Demo,进一步推动了 3D 真人数字人技术在行业中的创新与落地。

个人简介:
陈志文,现任淘天集团-3D真人数字人技术负责人,负责3D真人重建、驱动及AI交互等相关技术创新。曾主导淘宝直播官方数字人主播技术的从零到一落地,并长期负责端侧AR电商相关技术研发。在CVPR、ICLR、ACMMM等顶级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在CVPR、ICCV等多个国际竞赛中获得冠军。参与并荣获2023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鸿文
报告题目:交互感知的数字人运动建模:从捕捉到生成
报告摘要:
运动生成是构建虚拟数字化身、赋能具身智能等应用的基础。本报告将介绍面向交互感知的数字人运动生成系列方法,其核心研究思路是在生成网络的学习和推理过程中引入交互状态感知和共生约束,增强数字人运动及其视频生成结果的交互合理性。报告还将进一步展望探讨面向具身交互的运动捕捉与生成研究趋势。


个人简介:
张鸿文,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虚拟数字人和人形智能体的运动捕捉、化身重建、具身交互与行为生成等研究,发表TPAMI/TOG/CVPR/ICCV/SIGGRAPH等CCF-A类顶刊顶会论文40余篇,包含口头报告/亮点论文7篇,Google Scholar引用量5000余次,一作提出的动捕系列开源算法累计获GitHub星标上千次,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想蓝天基金等科研项目,入选或获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等。


郭玉东
报告题目:情感数字人智能生成
报告摘要:
数字人,作为人类在数字化空间中的具象化身,是元宇宙和虚拟现实产业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在影视、传媒、文旅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术界,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建模超写实三维数字人,并让其具有情感表现力近年来是数字人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次报告将分享本人近期在基于生成模型创建高效情感数字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郭玉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曾于杭州像衍科技公司担任研发总监,期间研发的数字人相关产品已在杭州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栏目得到应用。研究方向为三维视觉与数字人,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华人数学家联盟最佳论文奖。


主题论坛八:智能数字内容生成

论坛简介

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正深刻重塑数字内容创作的全流程,推动着从二维视觉到三维空间、从通用生成到垂直领域应用的技术变革。智能数字内容生成不仅涵盖了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多元形态的创建与编辑,更在数字孪生、元宇宙、文创传媒等产业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该领域仍面临生成质量与可控性的平衡、多模态语义理解与对齐、三维内容的高效创建与物理合理性等诸多挑战。本次论坛汇聚智能内容生成领域的知名学者与专家,围绕生成技术的核心问题、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展开分享和研讨,旨在共同探索智能内容生成的未来发展。


论坛主席

高林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计算机视觉。在SIGGRAPH、TPAMI、TVCG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研发的人脸AIGC的APP被全球180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用户所使用。现任或者曾任亚洲图形学学会秘书长, CSIG智能图形专委秘书长,SIGGRAPH技术论文程序委员会委员,CVPR领域主席,IEEE TVCG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等项目,曾获得亚洲图形学会青年学者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CCF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论坛讲者

郭延文
报告题目:三维场景智能重建:构建数字孪生的基石
报告摘要:
三维场景重建是构建现实世界数字孪生的基础,然而面向工业数字孪生以及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应用的现实场景精确重建一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难题,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往往数据量大且存在缺陷,难以直接应用,而传统手工建模方法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三维场景分析以及重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报告将介绍我们从三维场景理解暨三维计算机视觉到三维物体和场景的智能重建等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贯穿了三维点云特征学习、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物体补全、线框重建、几何重建、基元拟合的全流程以及真实激光雷达扫描数据集构建,最后介绍我们在面向流程工业数字孪生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及团队开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
郭延文,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浙江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香港大学等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和三维计算机视觉,研究成果发表在ACM TOG, IEEE T-PAMI/TIP/TVCG/ TGRS、《中国科学》等领域顶级期刊以及Siggraph, NeurIPS/ICCV/ CVPR/ECCV/VR等顶级会议,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十三五装发预研等国家级重要研目以及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目,团队负责与华为、OPPO、三星等头部公司合作项目二十余项,成果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担任CCF-A类期刊IEEE TVCG 编委,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图形图像专委会主任和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兼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专委会主任,获华为公司“难题揭榜”火花奖等,受邀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做主题报告。


李冠彬
报告题目:可控个性化视觉内容生成与编辑
报告摘要:
近年来,以扩散生成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模型能力日新月异,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效果。在视觉内容生成及编辑领域,更符合用户意图及更具可控性与个性化的跨模态生成方法受到了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的跨模态视觉生成方法在图像生成质量、美学感染力、跨模态结构及语义对齐、个性化生成、跨帧及多视角一致性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本次报告将围绕多模式条件驱动的可控视觉内容生成与编辑问题,介绍研究组从感知反馈学习、视频自监督一致性约束、跨模态调制与适配、蒸馏采样一致性等角度实现用户意图一致的个性化图像生成、图层化编辑、视频虚拟试穿、图文提示引导的3D场景编辑以及多模式控制的数字人生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应用。

个人简介:
李冠彬,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视频内容理解与生成。迄今为止累计发表CCF A类/中科院一区论文 20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 17800次,入选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ACM 中国新星提名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ICCV2019 最佳论文提名奖、CVPR2024最佳论文候选等荣誉。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重点研发课题、广东省杰青、 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CCF-快手科研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担任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图象图形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工委副秘书长等职务。担任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CVPR、ICCV等顶会领域主席,获得10余项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竞赛冠军,研究成果应用于智能交通分析、智慧医疗诊断、数字人驱动的智慧教育等。


晏轶超
报告题目:人与物体的三维表征与生成
报告摘要:
面对大规模三维内容生产需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生高拟真、规模化的虚拟数字人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三维高斯、大模型等技术在过去一年快速发展,并与三维内容生成进行了广泛结合。本次报告将主要探讨通过何种表征能构建高精度的三维人与物体,并讨论结合大模型的生成式学习方法。


个人简介:
晏轶超,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学位,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担任阿联酋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视觉表征学习,发表包括TPAMI、CVPR、NeurIPS在内的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CF-阿里巴巴青年科学家基金等项目8项。曾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2024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二),2023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2020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少魁
报告题目:面向垂直领域的数字三维内容生成
报告摘要:
三维场景构建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向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家装与数字室内家居以其万亿的市场规模成为了最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本报告着重介绍申请人今年在垂直领域三维场景构建的探索,包括一篇将扩散模型与场结合的场景构建工作,和一篇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双周期用户偏好建模工作。


个人简介:
张少魁,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他于2023年6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师从张松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三维场景构建,已在相关领域发表10篇CCF-A类期刊/会议长文。主持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等。相关数字场景算法已在索菲亚、酷家乐、构家、不鸣科技应用。


主题论坛九:人机协同具身智能交互

论坛简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空间计算与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正经历从“界面交互”到“智能共创”的范式跃迁。新一代智能系统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媒介,而是具备感知、理解与协作能力的“认知伙伴”,推动人机关系从单向控制走向理解共创,带动设计、教育与认知科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本论坛以“人机协同具身智能交互”为主题,邀请来自浙江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北京化工大学与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生成式AI、空间计算、具身智能与认知增强等前沿议题。论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智能设计与具身交互技术推动人机共创、认知增强与智能系统演化,促进人工智能与设计学、认知科学的跨界融合,共同展望人机协同的未来,从工具辅助走向智能共生。


论坛主席

韩腾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人机交互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博导,国家优青,获中科院人才项目支持。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视触融合理论与技术、人机协同具身智能。发表ACM CHI、UIST、IMWUT/Ubicomp等CCF-A类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期刊论文四十篇,三次获顶会最佳论文提名奖,并发表国际高水平SCI期刊Adv. Material、npj Flex. Elect.、Nature Comm.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课题等国家课题,并主导了多项企业合作项目,成果应用于国家特种装备的研发及医疗手术培训等。


李念龙

个人简介:
李念龙,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获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支持。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曾任联想研究院技术战略与创新孵化平台人机交互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空间交互技术与范式、人机协同具身智能。在人机交互领域国际顶级会议 CHI、UIST 等 CCF-A 类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获2项最佳论文提名奖,实现中国大陆机构在 UIST 奖项上的零突破。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课题。


论坛讲者

陈柳青
报告题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交互设计及应用
报告摘要:
随着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生成与智能体技术的发展,交互设计正从以人为中心的界面设计转向以智能共创为核心的系统设计,用户的角色也从“操作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变革不仅加速了创新设计、教育互动与社会化AI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也提出了关于可解释性、意图对齐与人机关系的新挑战,推动交互设计迈入“智能共创”的新时代。本报告聚焦于这些挑战,从生成式AI技术与交互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视角,探讨生成式AI赋能的交互技术在产品设计、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个人简介:
陈柳青,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设计、智能交互、机器人交互和AIGC。以一作或通讯在Science Robotics、CHI和AAAI等顶刊顶会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50篇,申请发明专利超20项,4次获得人机交互、设计学顶会(CHI, IDETC/CIE, ICED, DESIGN)的最佳论文奖等奖项,获得ACM SIGCHI 中国新星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是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顶刊顶会审稿人,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客座编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阿里巴巴、华为等项目。


黄进
报告题目:空间计算情境下的交互运动建模与增强
报告摘要:
空间计算算法和软硬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新型人机交互范式。然而,该情境下的人机交互面临自然性与适配性的多重挑战,如何在此类情境中精准建模用户行为并实现交互增强是一个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报告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报告人团队在交互建模、空间计算、用户评估方面的相关工作,系统介绍了在“三高斯”交互运动不确定性模型,及其在复杂空间计算环境中实现运动增强的若干探索,旨在为构建更自然、高效的空间计算交互系统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个人简介:
黄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科院软件所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科院特聘骨干研究岗位获得者。2018年提出“三高斯”移动目标获取不确定性模型,建立了动态交互不确定性理论体系,在CHI、UIST、IJHCS、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担任2020-2022 ACM CHI程序委员会委员,CHI、TOCHI、IJHCS、Ubicomp、IEEE VR、UIST等会议、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委项目多项,10 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2 项,多项技术与系统在教育、医疗、办公等领域得到应用。(个人主页:http://www.jin-huang.net/)


郭子淳
报告题目:具身交互叙事研究
报告摘要:
当今,人工智能与具身交互技术的融合正处于设计学范式的零界点。研究认为,具身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未来的叙事形态,以具身交互技术为核心的具身叙事设计开始浮现,围绕“身体观”的交互感知已经成为未来智能叙事设计的重要表征,传统的叙事设计研究开始从传统的“离身叙事”转向“具身设计”,这为未来智能设计的研究路径和学科交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身交互叙事设计。


个人简介:
郭子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北京化工大学“百人青年英才”。兼任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北京交叉科学学会设计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智慧广电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影像与智能媒体设计、具身交互叙事设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知网高被引论文。电影作品荣获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11届“学院奖”二等奖、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最佳惊悚片奖等。


龚江涛
报告题目:认知增强的类人伙伴智能体
报告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向通用化发展,构建具备类人认知能力的智能体成为关键挑战。认知增强不仅是提升AI性能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人智深度协同的基础。本演讲将阐述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路径,探讨如何借鉴人类认知机制优化智能系统设计。我们提出数据驱动与理论建模双重通路的增强方法,通过认知和行为数据挖掘认知模式,同时构建计算认知模型指导系统优化,为类人智能体的认知能力提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探索以认知伙伴智能体为核心的人机混合智能新范式,促进人机协同与认知共进,推动智能系统从类人智能向共智智能演化。

个人简介:
龚江涛,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助理教授,人智交互方向负责人。曾任联想集团研究院技术战略与创新孵化平台高级研究员,负责智能系统交互技术研发、类人智能体、认知及情感计算相关研究。龚江涛博士主要基于计算机信息科学、认知行为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学习、工作、驾驶等强认知活动场景中的智能系统研究。曾作为项目负责人、课题任务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北京市、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计算机及认知科学领域顶级会议或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2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曾获得ACM SIGCHI中国新星奖(Rising Star Award)。


主题论坛十: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

论坛简介

“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论坛是一个专注于三维视觉感知与智能重建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广泛应用的主题论坛,旨在探讨三维视觉、智能重建技术与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当前,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技术正技术驱动着从工业设计到城市建设各环节的智能化变革。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将分享从神经符号距离到薄层高斯泼溅的演进;主动3D建图技术如何从几何向语义演变;探讨基于层次与序列表示的CAD智能生成新范式;剖析面向城市场景的超真实感模型构建中的核心技术挑战。论坛设有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与会者提供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过参加本论坛,与会者可以把握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技术的最新动态。同时,论坛也为学术界、产业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合作桥梁,共同推动三维视觉与智能重建技术从“关键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加速其在千行百业中的价值落地与生态繁荣。


论坛主席

李元琪

个人简介:
李元琪,现任南大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三维视觉与智能图形,包括三维重建与生成、三维场景理解与分析、智能建模、矢量图形、图像视频处理等。发表ACM SIGGGRAPH, IEEE TVCG, CVPR等CCF-A类论文十余篇。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担任SIGGRAPH、TVCG、CVPR、ICCV等期刊、会议审稿人。




过洁

个人简介:
过洁,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形渲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IGGRAPH、CVPR、ICCV、ACM TOG、IEEE TVCG等。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制国产真实感渲染引擎Moer Renderer(获CCF CAD&CG专委2024年度优秀图形开源软件奖)和国产实时渲染引擎MoerEngine。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应用在文物保护、基础教育、消费电子和影视娱乐等多个行业。过洁担任包括SIGGRAPH Asia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曾获得CCF-CAD&CG青年科技奖、华为火花奖、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奖、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论坛讲者

辛士庆
报告题目:从神经符号距离到薄层高斯泼溅
报告摘要:
神经符号距离函数(Neural SDF)使用神经网络表达符号距离场,利用零值面表示目标曲面。凭借出色的表达能力、结构灵活性及对数据驱动建模的良好适应性,Neural SDF在高质量几何重建、结构感知和可控建模等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次,近年来,高斯泼溅(Gaussian Splat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三维场景表示方法,因其在任意视角下生成真实感图像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受Neural SDF启发,通过将高斯基元限制于薄层区域,能够有效抑制悬浮高斯,在保证渲染质量的同时显著减少高斯基元数量。

个人简介:
辛士庆,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几何计算和几何处理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2017/2023年SPM大会最佳论文奖(第1名)、2021年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等)、2023年SIGGRAPH最佳论文奖(国内科研单位首次)、2024年CVM大会最佳论文奖、2024年GMP大会最佳论文奖,并担任GMP 2025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连续6年获得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并获得2022年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卓越教师”称号。


徐毅
报告题目:主动3D建图中的几何到语义演变
报告摘要:
本次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主动3D建图领域的研发工作,展示其如何从纯几何方法发展到丰富的语义理解。我们将首先回顾NARUTO,这个利用基于NeRF的神经表征和不确定性感知探索的系统,实现了高保真度的几何重建。接着,我们将介绍ActiveGAMER,它借助3D高斯泼溅(3DGS)的高效性,显著加快了几何建图的速度,克服了传统NeRF方法的计算瓶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展示ActiveSGM,一个将语义理解整合到3DGS管线中的框架。该框架能够同时根据几何不确定性和语义模糊性进行探索规划,从而实现更智能、更有针对性的建图。通过整合这些创新,我们将展示如何构建出鲁棒、高保真的地图,从而在未知环境中实现更智能、更复杂的行为 。

个人简介:
徐毅,歌尔股份 Alpha Labs 副院长,2010 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三维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现专注于扩展现实(XR)与 AI 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软件系统、核心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地。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 CCF-A 类期刊与会议论文29 篇;专利授权 60 余项,其中美国专利超过 30 项。其领导的多项创新项目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全卫泽
报告题目:基于层次表示和序列表示的CAD智能生成
报告摘要:
边界表示(B-Rep)是现代CAD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三维形状表示方式。尽管深度学习在多种几何表示学习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B-Rep同时结合连续几何与离散拓扑的混合特性,其生成建模仍面临巨大挑战。在AI驱动的B-Rep生成中,如何设计合适的表示是核心问题之一。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团队在CAD智能生成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1)基于层次表示的B-Rep生成;(2)基于序列表示的自回归B-Rep生成。


个人简介:
全卫泽,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员。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主要从事可视媒体生成、智能几何处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ACM TOG、IJCV、IEEE TIP、CVPR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等项目;主持/参与多项企业委托项目,部分成果应用于华为、腾讯、蔚来等企业。获得GDC 2025最佳论文奖、2023年度“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担任国际期刊The Visual Computer编委,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 (VRIH)期刊青年编委。


熊卫丹
报告题目:面向城市场景的超真实感模型构建
报告摘要:
随着主动传感、多视角立体视觉、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技术的发展,面向大规模城市场景的三维重建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重建所得的城市三维模型通常具有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真实感欠缺等特点,给后续在多样化场景中的应用带来挑战。本报告分享我们在超真实感城市模型构建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无人机数据采集、代理模型纹理重映射、点云实例化,有效平衡场景的视觉质量与数据量,构建神形兼备的孪生城市模型。

个人简介:
熊卫丹,现为深圳大学助理教授。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9年至2022年先后担任腾讯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副研究员。深入接触跨领域研究,包括图形学、建筑工程、人工智能与增材制造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建模与几何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ACM TOG、IEEE TVCG 、CAD等相关领域的顶刊顶会,应用于惠普、Sane Form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