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张宏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
报告题目:新型互联网研究与思考

报告摘要:传统网络技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特殊行业应用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如低时延、高可靠等,亟待进行网络技术创新,满足行业迫切需求。本报告将介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在新型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新技术成果在低空网络、全息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嘉宾简介:张宏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IEEE Fellow。曾任两期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专用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为解决国家和行业专网工程急需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陈宝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现实世界增强仿真

报告摘要:获取现实世界的三维表达,然后针对数字化的场景进行物理模拟,从而获得现实世界的增强仿真(Augmented Simulation)。增强仿真不仅为用户带来场景的视觉增强,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智能体提升对现实世界的精准理解和动态推演能力,是具身智能“真实-仿真-真实”训练的基础,也是空间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将介绍增强仿真方面几个最新的相关工作,包括,从现实世界的三维获取到在现实三维场景中的物理仿真,实现生成的视觉内容真实、物理可信和交互可控。

嘉宾简介: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和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会士,入选IEEE Visualization Academy和ACM SIGGRAPH Academy。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视觉与可视化,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包括SIGGRAPH Asia 2022、SIGGRAPH 2022 (Honorary Mention)和IEEE Visualization 2005等,并获得ACM SIGGRAPH 2025时间检验奖。曾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Int’l Conf on 3D Vision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 ACM SIGGRAPH ASIA和IEEE VIS指导委员会委员、SIGGRAPH ASIA 2014和IEEE Visualization 2005大会主席,并多次担任SIGGRAPH Asia和IEEE Visualization程序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三维视觉大会(China3DV)的主要发起人。个人网页: https://baoquanchen.info/


姜 滨 

歌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报告题目:AI+智能眼镜

报告摘要:进入“AI+元宇宙”时代,智能眼镜是匹配AI最主要的智能终端。本报告将从智能眼镜主要技术方向分析未来的创新趋势(光学显示、感知交互、小而轻、个性化、内容生态),并对智能眼镜未来的产业机遇、增长空间做出研判。


嘉宾简介: 姜滨,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歌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2001年创办歌尔,带领歌尔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家、山东省行业领军企业家、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齐鲁杰出人才等称号。


汪国平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图形学杰出奖获得者
报告题目:虚拟仿真引擎技术体系与系统

报告摘要:虚拟仿真引擎是当前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和平行系统等行业领域的基础核心软件,在大型工程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也存在应用需求广、技术体系复杂、技术门槛高和研发风险大等难题,长期以来,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应用单位对虚拟仿真引擎系统缺乏深入持久的研发投入,造成国内众多应用系统基本采用国外商用游戏引擎或者军事仿真系统作为底层框架,既难以满足众多应用需求的研发需要,增加了研发难度和工作量,也存在应用系统的数据和系统安全风险。经过多年实践,我们研制国产自主虚拟仿真引擎ViWo软件栈,包含了物理仿真引擎、实时绘制引擎、分布式虚拟现实支撑平台及工具集等系列软件系统,试图建立虚拟仿真技术体系,并能够为虚拟仿真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平台、各种引擎和工具集,为提升工程应用系统研发效率和系统质量提供数据和平台底座,并通过多个领域应用实例说明,虚拟仿真引擎技术体系是有效的。

嘉宾简介: 汪国平,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仿真等研究,现任智能平行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市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工程中心主任、北大图形与交互技术实验室主任。主持研发了特征驱动的三维自适应离散造型设计与优化系统PUM、物理仿真引擎Physika、分布式虚拟仿真支撑平台ViWo、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系统i23D等大型软件系统,在工程设计和数字城市等行业领域有良好应用,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图形学杰出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多项专利获得商业转让。兼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图学学报主编和VR&IH副主编等。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题目:虚实无界,智演未来——通信变革、WWW演进:助力“XR+AI”驱动的元宇宙新时代

报告摘要:沉浸式通信(Immersive Communications)已经被ITU正式定义为未来6G网络的主要业务场景之一;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已经成为继桌面计算、移动计算之后的一种新兴计算型态;沉浸式Web(Immersive Web)和AI大模型以及AI Agent技术近几年在快速发展。而扩展现实(XR,Extended Reality)是沉浸式通信和空间计算的入口关键技术,“XR+AI”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报告主要介绍基于“XR+AI"的未来6G沉浸式通信愿景及发展趋势;并且提出沉浸式通信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

嘉宾简介: 乔秀全,男,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博导、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元宇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标准化技术协会元宇宙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图学学会网络图形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公共大数据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SCI检索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China Communications和Springer Computing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5G/6G沉浸式通信、空间计算、扩展现实技术、分布式AI、元宇宙应用。承担包括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973课题等10多项国家级项目课题,牵头获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参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杨晓莉 

AMD中国区云企业务总经理
报告题目:全栈AI 领先未来

报告摘要:阐述AMD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栈AI,领先未来”战略,凸显其作为全球领先计算公司的全面布局。AMD凭借从数据中心到边缘及客户端的端到端产品组合,正加速全球AI基础设施的构建。作为AI解决方案的基石,第五代AMD EPYC处理器采用先进制程,最高配备192核,实现了高达37%的HPC/AI IPC性能提升及AVX512支持。实际部署中,该处理器可实现7:1服务器整合比,显著降低68%功耗与67%总拥有成本。为解决算力集群互联挑战,AMD Pensando DPU提供高达400Gb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支持。在边缘侧,Strix Halo融合处理器凭借高带宽与大显存,为本地大模型部署提供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10月6日,AMD与Open AI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合作不仅印证了AMD硬件在性能与能效上的业界顶尖地位,更标志着其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突破,巩固了其在塑造全球AI未来格局中的核心角色。同时,AMD持续深化在华投入,积极构建本土生态,致力于携手全球及中国伙伴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发展。

嘉宾简介: 杨晓莉,于2022年2月加入AMD DESG数据中心业务部门,目前担任AMD中国区企业及商用事业部行业云企业务总经理,负责AMD大中国区战略互联网和运营商行业客户的产品策略及营销。此前,杨晓莉女士曾服务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先后在MNC数据中心事业部团队(惠普业务),行业销售事业部团队(战略互联网业务)负责英特尔数据中心全线产品的营销业务,且曾服务于IBM,HP,工作经历长达20年。在半导体、IT系统、存储、网络方面有着深入了解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并在从业期间对政府,能源,教育,零售,电信,制造的解决方案有深刻的理解。凭借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新业务拓展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杨晓莉加入AMD领导中国区大型数据中心业务部,实现AMD数据中心产品在各行业大客户领域的突破。